10月10日下午,渭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传承至美 礼敬匠心”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在我校朝阳校区演艺厅上演。学校党委副书记常青林出席。
非遗谱系亮相:解码渭南文化基因
活动现场是渭南非遗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本土文化脉络的生动梳理。木板年画的刀锋在纸上刻画出岁月印记,每一道线条都藏着古老的叙事;面花艺人指尖翻飞,寻常面团转瞬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在巧手下绽放出生活的诗意。这些承载着渭南历史记忆的非遗项目,不仅展示着传统技艺的精湛之美,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师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大门,让文化自信在直观感受中扎根心底。
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活”在指尖与心间
“看不如做,听不如感”,活动以“动态演出+静态体验”双板块,让非遗从展台走向生活。
在静态体验区,草编、木板年画、面花等展位前总是围满跃跃欲试的学生。非遗传承人俯身指导,手把手教大家捻草成绳、拓印年画、捏制面花——当粗糙的草叶在手中逐渐编织成规整的纹样,当油墨在纸上晕染出鲜活的图案,当面团在指尖塑造成灵动的造型,“匠心”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指尖传来的质感、眼中看到的成果、心中涌起的成就感。这种“可参与、可创造”的体验,让崇尚传承的种子在青春心中悄然发芽。

动态演出区则是一场视听盛宴,将非遗的感染力推向高潮。黄河老腔一开嗓,雄浑高亢的唱腔便裹挟着黄河奔腾的气势,瞬间点燃全场;秦腔的激越梆子、陕北民歌的婉转曲调,轮番唤醒人们对黄土文化的深情;皮影戏在白幕上演绎古今故事,光影流转间尽显传统艺术的魅力。更令人惊喜的是,变脸与魔术的创意融合、魔术相声的趣味呈现,让非遗以年轻化的表达“破圈”,赢得师生阵阵欢呼。

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递,更是“渭南匠心”文化IP的鲜活塑造。它将优质非遗资源与高校青春力量链接,既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也让师生成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为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渭南文化强市战略写下了充满青春气息的一笔。
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以及师生代表参与活动,感受非遗魅力。(通讯员 任晓婷 李锦秀 审核人 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