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上好“大思政课”,提升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2025年7月,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共组建2支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开展志愿支教和物理科普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育人成效。

一、“格物致知路 童心筑梦人”志愿支教实践团
2025年7月14日至25日,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格物致知路 童心筑梦人”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在1名带队老师带领下,12名队员走进乐天社区杜桥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团队以“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助力成长”为目标,通过多元课程与特色活动,为社区4-6年级同学送去知识和温暖。

(一)多元课程,启迪智慧
支教团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基础学科方面,语文精读聚焦经典文本赏析与创意表达训练,通过多样化互动提升学生语言素养;数学运算课侧重实用技巧传授,结合生活场景化解抽象概念,强化逻辑思维;英语口语课以日常交流为切入点,通过情境化练习打破表达壁垒,增强学习自信。特色辅助课程注重综合素质培育:物理科普课通过简易实验,将力学、光学等原理具象化,激发科学探索兴趣;组织参观渭南市科技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拓宽认知边界。开设趣味手工、心理健康与理财观念课程,分别从动手能力、情绪管理、价值观塑造等维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克服困难,携手成长
支教过程中,团队面临资源有限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挑战。针对资源不足问题,队员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废旧材料改造、教具自制等方式保障教学需求,确保课程按计划推进。面对学生学习进度不一的情况,团队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采用分层任务设计与小组互助模式,既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稳步提升,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为提升参与度,课堂中融入多样化互动机制,通过竞赛激励、文具奖励等形式调动学习热情;课后随时答疑,师生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反馈,队员根据学生表现动态调整教学方法,力求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双向适配的过程,既锻炼了队员的应变能力,也让学生在适宜的节奏中收获成长。

(三)成效初显,展望未来
本次支教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们在知识储备和学习兴趣上有了明显提升,家长反馈孩子课后学习主动性增强,乐于分享课堂趣事。参与实践的队员通过教学实践,其教学组织、沟通协调及应急能力得到提升,服务教育事业的信念进一步坚定。

此次支教得到乐天社区的高度认可,为校社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展望未来,支教团将从两方面推进工作:一是结合学院专业优势丰富课程体系,增设科技前沿科普等特色内容,拓宽学生认知维度;二是完善实践机制,推动支教活动向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二、“传知播理践初心 童心共筑科学梦”科普筑梦实践团
科普筑梦实践团由14名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组成,于7月4日至7月18日在渭南市临渭区和高新区开展物理科普活动。团队始终以“传播物理科普知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为核心使命,依托专业学科优势,聚焦青少年科学启蒙需求,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通俗表达。

(一)多类实验: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让物理知识走进生活
实践团精选贴近生活、安全性高、互动性强的实验项目,涵盖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等多个领域,反复打磨实验流程与讲解逻辑,从器材选取的安全性到原理阐释的通俗化,均经过多轮志愿者预演、专业教师指导,确保每个实验既能精准呈现物理本质,又能让不同年龄层轻松参与。其中“非牛顿流体”实验则用玉米淀粉与水混合制成特殊“液体”,参与者伸手快速拍打时它坚硬如石,轻轻放入时却能缓慢下陷,直观感受其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特性,理解力与粘性的奇妙关系。团队跳出“公式讲解”的传统模式,用“动手操作+现象观察”让物理知识从“书本”走进“生活”,通过这种“做中学、玩中悟”的方式,致力于让参与者真切体会到“原来物理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难”。

(二)分层设计:精准匹配需求,让科普服务“按需送达”
实践团针对不同场景设计分层服务方案,面向社区青少年,团队开展科普知识讲座,系统讲解力学、电学等基础原理,结合生活实例解析科学逻辑;面向幼儿园儿童时,重点设计“会跑步的纸屑”“洗脸巾彩虹”等趣味实验演示,通过具象化操作引导幼儿感知物理现象。活动实施中,团队同步推进“动手实践+互动体验”环节,组织青少年参与简易实验操作,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科学原理、感受科学魅力。同时,团队注重科普效果的延伸,通过收集反馈优化内容设计,形成可复用的科普方案。




(三)共同成长:在服务中成长,让科普成为“互哺”的过程
科普筑梦实践团针对幼儿园、社区设计差异化内容,结合力学与运动类、光学与视觉类、声学与气压类等30余个实验的具象化操作,线下走进渭南市临渭区和高新区1所幼儿园、4个社区及下辖10余个小区,覆盖1000+名受众。实现阶梯式成效,现场参与青少年能描述实验现象并关联基础原理,大多数社区居民能主动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场景,推动科学认知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应用”转化。对实践团成员而言,从最初面对人群的紧张羞涩,到能根据老人的方言调整讲解方式,从实验室里的精准操作,到社区现场应对器材故障的灵活变通,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普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同理心与沟通力”。


科普筑梦实践团用趣味实验搭建起科学与社区的桥梁,青少年学生从最初好奇围观,到主动参与、提问探索,科学兴趣与认知显著提升。实践团以专业实践践行社会责任,通过趣味实验、互动体验等形式,将抽象物理知识转化为具象感知,帮助青少年建立对科学的直观认知,激发其对物理世界的探索热情,为基层科学启蒙工作注入专业力量,同时助力形成“全民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知行合一”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在体察民情中厚植情怀。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实践育人体系,聚焦社会需求与学生成长,让社会实践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