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校社协同育人,丰富社区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7月7日至16日,人文学院志愿服务实践团在团委负责人周伯晓的带领下,赴临渭区人民街道小桥社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知行丈量街巷间,青春筑梦社区行”为主题,依托历史学等专业优势,围绕历史人物解读、文化现象探析、法律知识普及等内容,为社区青少年带来了10堂特色课程,在知识传递与互动体验中,搭建起高校服务基层的桥梁,展现了人文学子的专业素养与社会担当。
本次实践活动以历史文化为主线,每日课程聚焦不同主题,从古代服饰到法律常识,从帝王将相到平民友谊,形成了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知识体系,让社区青少年在趣味课堂中触摸历史温度,感知文化魅力。
7月7日,活动首日由历史学(优师)231班赵情情主讲《宋朝的服饰和市井文化》。课程以宋代历史背景为切入点,解析政治、经济、文化对服饰风格的影响,通过图片展示详解男子幞头、女子褙子等典型服饰的款式与等级象征,并以《清明上河图》为引,还原宋代夜市、瓦子勾栏的热闹场景,让孩子们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宋代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7月8日,历史学(优师)231班樊晓雨以“概述秦始皇的一生”为题,梳理“千古一帝”的成长轨迹与历史功绩。从邯郸出生的磨难经历,到依托商鞅变法与“远交近攻”战略统一六国的壮举;从统一文字、货币的文明贡献,到修长城、驰道的功过争议,课程以辩证视角呈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引导孩子们全面认识秦代历史的壮阔与复杂。
7月9日,历史学232班张艾林聚焦吕太后,以“从贤妻到铁腕女主的蜕变之路”为主题,打破传统叙事的标签化认知。课程依托《史记》《汉书》等史料,串联起吕太后早年陪刘邦颠沛流离、称帝后稳定朝局、临朝称制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人生阶段,剖析其蜕变背后的时代逻辑与政治智慧,让孩子们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环境的关联。
7月10日,历史学232班张建茹以“管鲍之交”为核心,讲述管仲与鲍叔牙跨越贫富的知己情谊。课程通过“鲍叔牙倾力相助贫困管仲”“甘居其下成就齐国霸业”等故事,诠释信任与理解的真谛,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稚嫩的分享如“吵架了也能做好朋友吗”,让课堂充满童真与思考,在历史故事中培育人际交往智慧。
7月11日,历史学(优师)231班袁晓东带孩子们走进“考古文物之九龙九凤冠”。从明代冠饰的文物溯源、形制工艺,到背后的礼仪制度与宫廷故事,课程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知识,让孩子们感受古代工匠的技艺精湛与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对文物保护的兴趣。
7月12日,历史学(优师)231班杜怡玮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展现盛唐开放包容的气象。课程重点讲述日本、新罗遣唐使的学习历程,以及鉴真东渡传法、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通过人物精神与文化互鉴的讲述,让孩子们体会古人的坚韧品质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7月13日,历史学(优师)231班屈依琦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切入点,解读文物与国家实力的关联。课程介绍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对比古今玉雕工艺,引申出“科技进步与国家强盛支撑文化传承”的道理,鼓励孩子们以学习助力文明延续,树立文化自信。
7月14日,历史学(优师)231班刘晨阳讲述张骞“凿空西域”的史诗。从两次出使西域的磨难,到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课程突出张骞的坚韧与开拓精神,阐释丝绸之路作为“贸易通道与文明纽带”的意义,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与开放的种子。
7月15日,历史学(优师)231班武康锋解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差异。通过对比“诸葛亮呼风唤雨”的文学虚构与史书记载的真实,引导孩子们区分文学想象与历史事实,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
7月16日,历史学232班牛俊杰以“与法同行 循规致远”为题,开展法律知识普及。课程讲解法律的意义、不同年龄的法律责任,并通过问答与动画巩固认知,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本次“三下乡”活动以“实践+陪伴”为纽带,实现了高校学子与社区青少年的双向成长,彰显了社会实践育人的多元价值。
对社区而言,活动有效填补了青少年暑期知识空白。10堂课程涵盖历史、文化、法律等领域,既以生动故事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通过《清明上河图》感知宋代市井繁华,通过张骞故事培育坚韧品格;又以实用知识助力成长,如法律课帮助孩子明确行为边界,历史与文学的对比培养思辨能力。社区反馈显示,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常发出“原来历史这么有趣”“法律就在身边”的感慨,文化获得感与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
对实践团成员而言,活动是“从书斋到街巷”的能力跃升。学子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通俗讲解,如用图片解析宋代服饰等级,用动画普及法律知识,在适配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过程中,提升了知识传播与临场应变能力。正如成员们所言,此次实践让专业知识“活”了起来,从“被书写的理论”变为“主动创造的价值”,深化了对“学以致用”的理解。
对校社协同而言,活动构建了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人文学院以专业优势对接社区文化需求,既为高校服务基层提供了实践样本,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这种“高校输出知识、社区提供场景”的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下沉与整合,为后续常态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十天的实践虽短,却在知识传递中播撒了文化种子,在互动陪伴中凝聚了成长力量。人文学院赴小桥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团以历史为经、以情怀为纬,既让社区青少年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让人文学子在基层实践中锤炼了本领。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三下乡”的具体实践,更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社合作,让青春在服务基层中绽放光彩,让知识在街巷间传递温度,绘就更多双向奔赴的成长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