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生是服务这一战略的生力军。2025年暑期,数学与统计学院聚焦“教育赋能”与“产业振兴”两大方向,组织两支校级实践团队分别深入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龙门村、渭南市绿盛农业服务基地,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专业为基、以青春为笔,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播撒希望,在现代农业的田野里探索路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

一、双轨并行:实践育人与产业调研的双向深耕
学院立足学科特色,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了“教育帮扶+产业调研”的双轨实践模式,既聚焦乡村儿童成长,又关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
(一)龙门村支教:多维育人构建乡村儿童成长坐标系
“龙门青苗筑梦团”以“全人培养”为核心,创新设计“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科普实践—成长关怀”四维育人体系,将抽象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具象化的实践活动,让乡村儿童在体验中成长。

思想引领具象化:突破传统思政课堂的理论灌输,通过金箔画制作、手势舞、红色故事会等载体,让爱国主义教育可触可感。孩子们在粘贴国旗图案时的专注、演绎《国家》手势舞时的投入、聆听“小萝卜头”故事时的动容,展现了情感共鸣比说教更有效的育人规律。

文化传承沉浸式:以非遗技艺和传统民俗为切入点,打造“指尖上的文化课堂”。京剧脸谱勾勒中,孩子们理解了“红脸忠勇”的文化密码;漆扇制作中,古老髹漆技艺在少年指尖流转;端午粽子、中秋月饼的粘土塑形,让民俗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实现了“传承有温度,文化有质感”。

科普实践趣味化:针对乡村儿童科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团队将数学逻辑、物理原理融入趣味活动。水火箭升空背后的气压原理、应急演练中的空间判断、AI职业画像中的数据思维,让“玩中学”成为科学启蒙的有效路径,点燃了“我要当工程师”“想做航天员”的梦想火种。

成长关怀立体化:从政策帮扶到心理疏导,构建全周期关怀网络。资助政策宣讲为困难家庭点亮希望,“盲行”游戏培育协作信任,趣味运动会释放成长活力,多维度助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绿盛农业调研:科技赋能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实践团队以“科技兴农”为调研核心,通过田间劳作、技术观摩、产业链追踪、人物访谈,全景式解码现代农业的发展密码,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青年视角。

从“经验”到“数据”:科技重塑生产方式。土壤检测仪几分钟生成的氮磷钾数据,替代了“凭感觉施肥”的传统模式;植保无人机10分钟完成10亩地农药喷洒,效率是人工的20倍,雾化精度减少30%农药浪费。数据化、智能化的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精准农业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农业生产逻辑的革命。”
从“种植”到“增值”:产业链延伸创造多元价值。葡萄套袋提升品质、分级包装增加溢价、溯源二维码构建信任,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葡萄枝、玉米秸秆发酵成有机酵素,实现“废弃物变资源”;甜玉米从采摘到加工成玉米汁、护肤品原料,产业链延伸使附加值提升3-5倍,展现了“循环农业+品牌思维”的增值魔力。

从“荒坡”到“基地”:新农人激活乡村资源。绿盛农业理事长“城市返乡创业”的故事极具启示:带着技术、资金和市场思维,将荒坡改造成现代化基地,通过“高校合作研发新品种+电商平台拓销路”,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合作社。这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新农人的“技术+情怀+市场”三维能力,是激活乡土资源的关键。
从“锄头”到“无人机”:装备升级重构人才吸引力。多功能播种机、智能灌溉设备、便携式采摘器的应用,让农业从“苦力活”变成“技术活”。正如基地工作人员所说:“新农具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更让年轻人觉得‘务农有奔头’”,为乡村人才回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实践成效:双向成长书写校地协同新篇章
两项实践活动虽聚焦领域不同,但实现了“乡村得实惠、学生长才干、校地共发展”的多重成效,成为高校服务社会、实践育人的生动注脚。
(一)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龙门村支教团队通过多元化活动,让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焕发光彩。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愈发真挚;非遗体验课上,传统技艺在少年指尖焕发生机;科普实践活动里,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乡村的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绿盛农业调研团队则以专业视角为基地发展添砖加瓦。队员们结合所学知识,为基地的生产运营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协助开展的无人机直播宣传,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有效扩大了基地的品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到现代农业的魅力,为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路径。
(二)为青年成长搭建实践平台
支教队员在与乡村儿童的朝夕相处中,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沟通与协作技巧愈发娴熟,责任感也日益增强。他们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农业调研队员在深入基地的过程中,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锻炼。团队协作完成调研任务的经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了更为直观且清晰的认识。
(三)为校地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龙门村村委对支教团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活动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表达了与学院长期合作的意愿,为后续在教育帮扶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绿盛农业服务基地与学院就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积极探讨,双方都期待以此次实践为起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三、实践启示:高校“三下乡”活动的深化路径
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两项实践活动,为新时代高校开展“三下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核心启示在于:
(一)立足专业特色,让实践“有底气”
支教中的科学逻辑渗透、农业调研中的数据分析应用,体现了“专业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高校应引导团队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能力,避免“大水漫灌”式实践,实现“精准对接,专业赋能”。
(二)聚焦长效机制,让帮扶“有延续”
短期实践需与长效服务结合:可建立“线上支教接力站”,持续为龙门村儿童提供辅导;与绿盛基地共建“产学研合作点”,常态化开展技术咨询与数据支持,让“三下乡”从“一次性活动”变为“可持续行动”。
(三)激发青年担当,让青春“有作为”
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为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孵化,鼓励学生将“实践所见”转化为“创业所为”,如开发农业数据小程序、设计乡村教育教具,让“青春力量”真正成为“振兴动能”。
从龙门村课堂上的朗朗书声,到绿盛基地里的无人机轰鸣,数学与统计学院的“三下乡”实践,以教育为笔、以科技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青春注脚。实践启示我们:青年成长的沃土在基层,乡村振兴的希望在青年。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引导更多学子带着知识、带着情怀、带着担当,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