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乡”、雷锋社会实践(第217期)//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10 16:35    浏览次数:    来源:

一、统筹谋划聚合力,精细筹备筑根基

(一)学校高度重视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2025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部署,学校结合学校重点工作和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协同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精心策划系列专题实践项目,举办全校实践团出征仪式,开展各项动员培训工作,全力保障我校2025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圆满成功,再创佳绩。

(二)团队精细筹备

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共组建“社会服务护航童真,青春使命践行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助力儿童成长实践团、“青春筑梦雷锋行,奉献精神沁心田”马克思主义学院雷锋精神宣讲团两支校级队伍,“深耕乡土厚植初心,聚力振兴共绘新篇”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禾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等五支院级队伍。

前期,社会实践团成员针对本次实践工作赴渭南市社会服务中心、临渭区8个社区进行前期调研,充分了解活动内容和工作要求。后续,社会实践团召开多次工作会议,围绕实践方案策划、媒体网络宣传以及日常安全保障等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拟定具体实践方案,确保各项实践活动设计既贴合社会需求,又紧扣基层服务导向,为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为实践显担当,精准服务惠基层

(一)助力儿童成长社会实践团

7月8日至7月22日,社会实践团成员围绕“少年警校”儿童交通安全项目志愿服务、社区留守儿童服务站支教活动两项工作内容开展为期15天左右的实践活动。在少年警校儿童交通安全项目志愿服务中,实践团成员化身为“小讲师”,在专业交警的全程指导与协作下,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交通规则、剖析事故隐患、强调“一盔一带”的重要性。并通过实景教具识别标志、接触警车警用装备等方式,筑牢儿童的安全认知基础。同时,实践团创新性地采用艺术创作形式,鼓励儿童绘制交通安全主题画作,并利用材料合作打造“3D微缩交通世界”,将安全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通过口才训练和紧扣交通安全主题的特色情景剧排演,进一步提升儿童的表达能力,并深化其对安全要点的理解。

在社区留守儿童服务站支教活动中,社会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积木拼搭”互动破冰活动,用真诚和关爱打开留守儿童心灵的大门;利用“象形文字”黏土拓印、大暑时节“西瓜扇”制作以及“七夕节”灯笼编制等手工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精心策划“生命安全”教育,借助动画片、趣味问答以及肢体儿歌教学等方式聚焦防溺水、拒绝校园暴力、交通安全以及防火知识普及等模块,为儿童成长筑牢安全防线;创新性开设趣味课堂,进行“火山喷发”“泡泡魔法”等小实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社会实践团成员在服务中传递温暖,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和担当。

(二)雷锋精神宣讲社会实践团

活动前期,宣讲团成员围绕“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系统研读《雷锋日记》《雷锋的故事》《新时代雷锋精神解读》等经典读本,广泛搜集影像、报刊、口述史等资料,梳理雷锋同志“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干一行爱一行、勤俭节约”的精神谱系,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宣讲稿。7月9日—22日,宣讲团走进渭南市临渭区共青团与临渭区、咸阳市以及汉中市等社区,以“雷锋:永恒的精神坐标”“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等主题,面向基层群众干部开展了10余次主题宣讲会。

宣讲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迅速把精神感悟转化为点滴行动。对接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银发老人、残疾人以及特殊群体提供热心的便民服务。实践过程中,成员联合社区工作者深入小区,手持扫帚、垃圾夹开展“微尘清零”行动,清理楼道杂物、擦拭宣传栏,合力规整车辆、剪除飞线,同时向群众积极科普“消防安全”“垃圾分类”等知识,以“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作风改善社区环境,筑牢安全防线。

(三)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服务家乡、反哺桑梓的热潮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号召,组建了五支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的实践团队:分别是“溯红色之记忆征途,担奋进之使命重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致力于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志愿微光点亮社区,暖心服务传递温情”红途先锋志愿实践团,专注于社区服务,传递温暖与关爱;“深耕乡土厚植初心,聚力振兴共绘新篇”青禾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支部联建强基固本,党群同心惠民聚力”青马筑垒先锋实践团,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党群力量;“联心共治筑牢根基,青春聚力社区繁荣”红垒知行服务实践团,致力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满腔热情,走进革命遗址,深情宣讲红色故事,唤起家乡群众深埋心底的爱国情怀;他们深入社区,耐心提供心理辅导、环境美化等细致入微的暖心服务,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他们与村党支部紧密联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有效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们投身社区事务,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显著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各实践团以实际行动扎根家乡,脚踏实地践行责任担当,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风采。

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们将学术论文的智慧结晶写在大地上,将坚定的信仰种子播撒在乡风里,更让红色基因在基层深深扎根,让治理智慧在乡土中茁壮发芽。他们为家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队伍和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崇高使命担当,为家乡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实践育人结硕果,接续奋斗谱新篇

志愿服务效能持续显著。实践活动辐射18个社区,服务群众干部及儿童千余人。其中,“少年儿童警校”志愿服务项目使儿童与家长的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大幅提升;雷锋精神宣讲团带动12个社区基层群众干部深入学习感悟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并将感悟转化为行动,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媒体宣传影响力持续扩大。一是官方媒体深度报道。实践团成员获渭南市广播电视台市级电视台专题采访1次,项目启动仪式被《今日头条》《渭南声音》《渭南市广播电视台》《渭南综合广播》等平台转发报道,实践活动报告在《中国青年网》《渭南日报》等官方媒体上投稿并发表。二是校园平台高频推送。校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渭师青年》累计发布活动纪实5篇,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活动报道35篇。

实践育人成效深度凸显。本次社会实践共计20名师生参与,实践团成员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实践能力,截至目前实践团共撰写4篇综合性实践活动报告,16篇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其中2篇实践活动报告发表至《中国青年网》与《渭南日报》,2篇高质量实践报告正在校外官网媒体投稿中。据悉,后续实践团将形成2篇1万余字的调查报告,并以宣传册、视频资料的形式形成终期成果展示。

社会实践团成员与校长李强在学校出征仪式上合影

社会实践团成员与校团委领导在出征仪式上合影

社会实践团成员与学院领导在出征前合影

学校与学院领导看望慰问社会实践团全体师生

宣讲团成员走进三贤路社区开展雷锋精神主题宣讲会

社会实践团成员与“少年儿童警校”工作人员、儿童合照

社会实践团成员赴留守儿童服务站进行支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