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乡”、雷锋社会实践(第218期)//教育科学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汇报

发布时间:2025-08-10 16:43    浏览次数:    来源:

一、活动概述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科学学院组建7支实践团队,聚焦社区服务、支教帮扶、乡村文化传承、教育振兴等多元领域,深入基层一线。各团队以青春之姿践行使命,累计开展特色活动超10场,覆盖乡村、社区群众超1000人次,搭建起高校助力基层发展的实践桥梁,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故事。

二、各团队实践效果

(一)“旗帜领航·社区发展赋能”实践团

7月7日至7月24日,“旗帜领航·社区发展赋能”——教育科学学院赴社区服务实践团深入临渭区三贤路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让青春在基层沃土绽放光彩。

从社区基础工作协助到特色趣味活动组织,实践团在每一处实践地点都留下了温暖的足迹。

精准对接需求,筑牢实践根基

实践团出发前,学院老师与三贤路社区负责人多次沟通,深入调研社区老年群体、青少年及居民的实际需求,最终确定了“靶向服务、精准赋能”的实践思路。团队由15名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为多样化服务提供了专业支撑。抵达社区后,实践团迅速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熟悉社区环境、梳理服务清单、明确分工职责,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制定每日任务表、建立反馈机制,确保实践活动有序推进。

跨越“数字鸿沟”,享受银龄生活

实践团成员化身“数字导师”,从基础理论切入,细致讲解社交媒体平台特点与短视频核心概念,梳理创作全流程。在“手把手”指导下,老人们从拍摄风景人物等简单素材起步,逐步掌握转场特效、滤镜调整、画中画设计等剪辑技巧,更学会背景音乐添加、语音转字幕等进阶技能,将家庭聚会、生日瞬间剪成创意短视频,在作品点评中收获满满成就感。

针对网购需求,团队用通俗语言拆解购物APP注册、商品比价、地址设置等流程,重点强调支付安全规范与诈骗防范技巧。成员们穿梭课堂及时答疑,帮助老人从“不敢买”到“会买、敢买”。

老人们在轻松互动中解锁创作乐趣,感受数字生活便捷,从智能技术“门外汉”变身潮流创作者,让银龄生活在镜头下绽放光彩。

指尖绽放创意,点亮生活美学

实践团成员作为“创意导向”,带领小朋友们体验扭扭棒与纸浆画的创作乐趣。扭扭棒课堂上,他们从基础造型讲解到创意组合示范,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有的专注缠绕出灵动花朵,有的大胆拼搭出奇妙动物造型,成员们全程协助答疑,让奇思妙想化为生动作品。纸浆画创作中,他们又变身为“艺术导师”,协助孩子们选色构思,手把手教用纸浆“创”童趣,空白画板在巧手下铺满斑斓纸浆,变成专属艺术作品。

课堂上满是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与欢声笑语,一件件充满童趣的作品逐渐成形。这不仅是创意实践,更让孩子们收获耐心与成就感,也让实践团成员体会到陪伴的温暖意义。

点燃探索热情,播种科学梦想

光影游戏现场,色彩斑斓的“奥特曼”“直升机”等影子映在墙上,瞬间吸引孩子们目光。他们凑近观察光影奥妙、分享“秘密”,活动室满是童真欢乐。成员们带领小朋友按“手影游戏指南”,用手变幻出兔子、大雁等造型,还指导制作简易投影道具,在灯光明灭间直观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现场笑声与惊叹此起彼伏,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这场实验不仅充满乐趣,更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感受科学魅力,激发求知热情。

用画笔绘梦想,以艺术育心灵

实践团成员默契做好课前准备:调试多媒体设备、整理示范教具,随后清点人数,对未到小朋友及时联系家长,确保安全与课程参与情况清晰明了。从动物主题到系列创意绘画,他们全程同步记录教学环节与孩子表现,时刻关注绘画进度:为困惑的孩子讲解构图构造,引导犹豫的孩子勾勒轮廓,鼓励无头绪的孩子大胆填色。

活动室里满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幅幅色彩鲜亮的画作在巧手中逐渐成形。他们不仅保障了课程有序开展,更让孩子们在绘画中收获自信与快乐,也让实践团成员在陪伴中体会到教育的温暖意义。

扎根基层一线,锤炼服务本领

社区工作助理岗位上的成员们,深入基层一线协助处理各项事务,用青春活力为社区运转注入动力。档案整理工作中,他们严谨细致地对居民档案进行分类、录入与归档,将零散纸质资料系统化梳理,建立规范电子台账,大幅提升查询效率,为社区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服务大厅里,他们耐心接待居民咨询,详细解答社保办理、政策解读等问题,协助完成业务登记,用微笑服务拉近距离。环境整治行动中,成员们手持工具清理卫生死角,张贴文明海报,发放垃圾分类手册,用实际行动改善社区环境。

这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工作,切实减轻了社区人员负担,让居民感受到更高效贴心的服务。实践团成员在助力基层的过程中,深刻体悟社区工作价值,更以责任与担当,书写出青春服务基层的温暖篇章。

聚焦民生需求,助力服务优化

实践团走进博思特家政公司,深入探访招待区、办公区及培训区,通过实地观察企业运营模式、发展历程,详细了解其“让天下家庭幸福无忧”的使命与适老化服务体系。负责人围绕调研流程、问卷填写规范展开细致讲解,成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提问交流,明晰调研思路与沟通技巧,为实践筑牢基础。

随后,实践团兵分多路赴华盈和谐小区、峯墅小区等社区启动首轮调研,通过问卷发放、居民访谈等方式,从基本信息到服务需求、发展建议全面记录心声,收集社区需求与反馈;返程后梳理数据、反思改进,又优化流程走进丰荫小区、龍樾府小区开展二次调研,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精准提问,深挖需求细节。

此次调研意义深远:对实践团来说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宝贵机会,既加深了团队成员对社区经济生态的理解,也提升沟通协调与问题分析能力;对社区企业而言,青年学子的参与为调研注入新视角、新活力,助力更精准把握需求、优化服务方向;同时帮助三贤路社区搭建起高校与在地企业、居民的桥梁,推动多方资源联动,为社区和谐发展注入青春力量。调研成果也为社区优化家政供给、完善服务方案提供了扎实依据,切实践行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

收获成长感悟,践行青年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顶烈日,冒酷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服务中,用汗水浇灌成长,用行动诠释担当。团队累计服务居民300余人次,发布推文28篇。成员们表示: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刻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未来将带着基层感悟继续成长,让青春服务在社会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二)“青春执笔绘澄梦,教科护航育未来”支教帮扶实践团

针对乡村教育资源短板,打出“教学+赋能”组合拳:教学上,为500多名学生定制“基础夯实 + 兴趣拓展”课程,开设趣味数学、乡土人文等多门特色课,开展“知识闯关赛”“校园小剧场”等5场活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从40%提升至85%,;教师赋能方面,组织“新课标解读”“课堂互动技巧”等培训,助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同时,捐赠图书100册、教具100套,打造“流动图书角”,让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滋养乡村校园,为乡村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

(三)“知行乡韵先锋队”

围绕乡村文化传承,构建“挖掘 - 活化 - 传播”链条:挖掘维度,走访3个村落,访谈民俗传承人5位,收集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等素材超1万字;活化环节,推出“非遗手工体验坊”“乡韵文化市集”等场沉浸式活动,吸引超100名村民、游客参与,将乡土文化转化为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旅增收 ;传播层面,制作“乡韵故事”短视频5条,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00次,让乡村文化“破圈”传播,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与知名度,助力乡村文化资源从“沉睡”到“焕活” 。

(四)“返乡赋能先锋队”

以返乡视角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实现“三力汇聚” :汇聚产业力,搭建乡村电商服务站培训电商人才,帮助农户上线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额超5000元;汇聚人才力,举办“返乡青年话发展”座谈会1场,吸引[多名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参与,促成“青年返乡创业联盟”成立,孵化乡村创业项目2个,涵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 ;汇聚资源力,联动高校、企业资源,引入乡村发展帮扶资金,为乡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让返乡力量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

(五)“教育振兴攻坚队”

瞄准乡村教育薄弱环节,实施“三位一体”提升行动 :教师能力提升上,开展“新课标落地实践”“信息化教学应用”等专题培训3期,培训乡村教师20人次 ;教学资源优化上,捐赠智能教学设备、优质教学课件,打造“共享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跨校流通,让偏远学校学生同步接触优质课程 ;教育生态改善上,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落地,举办家长教育沙龙3场,培育乡村“教育明白人”,组建“学生成长互助小组”20个,解决乡村教育“孤岛化”问题,助力乡村教育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

(六)“薪火返乡实践队”

传承服务精神,开展**“暖心+赋能”双轨行动** :暖心服务中,组织“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陪伴”等志愿活动5次,为老人提供健康体检、生活照料,陪留守儿童完成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搭建“亲情连线桥”,帮助家庭远程团聚 ;政策赋能上,开展“乡村振兴政策进万家”宣讲会2场,覆盖村民500人次,解读医保、养老、产业补贴等政策,同时打造“政策服务驿站”,长期为村民提供政策咨询、代办服务,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群众,提升乡村治理温度与效率 。

(七)“梦栖田野先锋队”

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技术+规划”双驱实践:技术服务里,组建“农技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为农田提供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指导,推广新品种农作物,助力粮食增产 ;土地规划上,完成乡村土地利用调研,绘制“土地潜力图”,提出“产业用地集约、人居环境优化”规划方案1套,推动闲置土地再利用,为乡村产业发展预留空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田野成为乡村振兴“希望田” 。

三、经验与反思

(一)经验沉淀

1. 专业融合:各团队打破学科边界,教育、经济、社会学等专业交叉协作,如社区服务融合教育、管理知识,支教结合心理、教学技能,精准解决基层复杂问题,提升实践价值 。

2. 在地化实践:深度嵌入乡村、社区场景,尊重本土文化与发展逻辑,像“知行乡韵”挖掘乡土文化、“薪火实践队”贴合村民生活开展服务,让实践成果更易落地生根 。

3. 品牌延续:通过系列化活动、特色IP打造,形成实践品牌矩阵,强化活动辨识度与影响力,吸引社会关注,也为后续实践积累口碑资源 。

(二)反思改进

1. 长效性不足:部分成果(如支教课程、产业项目)缺乏长期跟踪机制,活动结束后难持续深化,需建立“实践 - 跟踪 - 迭代”闭环,保障效果延续 。

2. 资源整合待优化:高校与社会资源联动仍显薄弱,在资金持续投入、技术长期支持上,未形成稳定渠道,需搭建“政校社企”协同平台,拓宽资源供给 。

3. 深度实践欠缺:对乡村深层矛盾(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根源、产业可持续性难题 )挖掘不够,解决策略偏表层,后续需深化调研、协同多方探索解法 。

四、未来展望

后续将聚焦“长效赋能”,构建“实践 - 研究 - 反哺”生态:一方面,完善实践跟踪机制,为每个项目建立“成长档案”,持续关注成果落地;另一方面,深化校地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人才资源向基层流动,让“三下乡”从短期实践,转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期引擎”,真正实现青春力量与乡土发展共成长,用持续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