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媒学院以“深耕乡村振兴,凝聚青春力量”,紧扣乡村振兴主题,聚焦社会需求,组建了2支校级社会实践团队、5支院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在为期15天的实践中,团队深入富平石川河、温泉河湿地公园以及富平老城等地,通过走访调研、志愿服务、技能帮扶等形式,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萤火微光”。现将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两支校级队伍
“萤火振兴,新途筑梦乡村行”乡新逐梦赴富平县实践团

一、实践背景与初衷
“萤火虽微,汇聚成光”。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作为大学生,我们希望发挥专业所长,聚焦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使命。本次实践传媒学院学子以“萤火振兴”为主题,旨在通过“小而实”的举措,如教育帮扶、产业调研、文化挖掘等,为乡村带来看得见的改变,同时在实践中锤炼自我、增长本领。
二、实践内容与成果
(一)探寻“产业萤火”,助力经济增收
为摸清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我们走访了多家合作社和农户,进而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
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销路狭窄的问题,协助村民拍摄宣传视频、注册电商账号,尝试通过直播带货拓宽渠道;
结合专业知识,为村集体提出“农旅融合”发展建议,如打造“乡村采摘体验园”“民俗文化小院”。




(二)传承“文化萤火”,唤醒乡土记忆
乡村的根在文化,我们通过挖掘与活化本土文化,让乡愁有处寄托:传媒学院学子来到了富平老城--推开斑驳的木门,厚重的历史气息裹挟着乡土温度扑面而来。展厅内,那些泛黄的手稿、磨旧的农具、褪色的照片,如同时光的钥匙,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青禾护绿向,诗意自然风”环境保护赴富平县石川河、温泉河社会实践团

富平石川河、温泉河环境保护实践团以实地调研、宣传引导、志愿服务为抓手,深入河流沿线开展实践活动,既为地方生态保护贡献了青春力量,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生态环保的认知。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实践背景与目标
富平作为关中平原的重要县域,石川河、温泉河是当地的“母亲河”,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两条河流面临着水质波动、沿岸垃圾、生态景观维护不足等问题。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掌握河流生态现状,通过宣传和志愿服务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为推动“两河”生态保护贡献传媒学子的智慧。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
1. 实地调研:摸清河流生态“家底”
团队沿石川河、温泉河两岸开展徒步调研,重点记录水质状况(如透明度、异味、漂浮物)、沿岸植被覆盖、垃圾堆放点、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口等情况。
2. 环保宣传:唤醒公众保护意识
针对河流沿线村庄、社区及学校,团队通过三种方式开展宣传:一是在集市、广场设置宣传点,发放《河流保护手册》,用漫画、短视频解读“河长制”及生活污水、垃圾对河流的危害。



三、实践感悟与成长
在“萤火振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我们曾为村民的淳朴热情而感动,也为乡村发展的困境而揪心;曾因直播带货的成功而雀跃,也因课程设计的不足而反思。
这段经历让我们明白,大学生的力量或许如萤火般微小,但只要精准对接需求、坚持久久为功,就能汇聚成照亮乡村的光。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读懂了土地的厚重,理解了“为民服务”的真谛——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四、存在问题与反思
1. 实践局限:调研深度与持续性不足
受时间限制,仅能通过直观观察记录;短期志愿服务难以解决长期生态问题,需建立与地方的长效合作机制。
2. 改进方向:强化专业结合与持续跟进
未来可联合环境工程专业师生,携带检测设备开展水质采样分析,提升调研专业性;与当地“河长制”办公室对接,定期反馈河流问题,推动大学生环保社团与地方的常态化合作。
五、未来展望
“三下乡”虽已结束,但“萤火振兴”的初心不会褪色。团队将持续关注[实践地名称]的发展,通过线上渠道跟进农产品销售帮扶,与当地小学建立长期联系;同时将实践成果整理成案例,在校园内分享推广,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
微光成炬,向光而行。我们坚信,无数青年的“萤火微光”终将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