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概况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艺路时光志愿宣讲团”牵头开展,以“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与美育实践,于2025年7月4日至9月13日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城关学校落地实施,历时67天。

团队由1名指导教师与23名学生组成,其中指导教师为美术学院专职辅导员张锦立,团队领队为美术学院2022级学生陈俊贤。23名队员涵盖2022级(3人)、2023级(2人)、2024级(18人)三个年级,专业以美术学为主(22人),另有1名书法学学生;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18人,群众5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专业互补的实践团队。
活动总预算3000元,其中申请资金2400元,其余通过自筹及社会资助解决。截至筹备阶段,已与富平县城关学校完成对接,为活动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富平县城关学校作为本次实践地,在美术技法教学方面存在师资与资源短板,亟需专业支持。
基于此,团队确立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提升813名小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其掌握素描线条、水彩晕染、剪纸构图等10项以上基础技法;二是通过非遗文化传承,让学生完成100件以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美术作品;三是搭建高校与基层联动桥梁,形成可持续的美育帮扶模式,带动社会对美育的关注度提升30%以上。 从数据来看,本次活动预计覆盖813名学生,捐赠书籍823本,开展专业培训34场、宣讲会3场,形成调查总结109份、调研报告1篇,电话采访98人,全方位推动美育落地与文化传播。


三、实践内容与实施计划
(一)核心课程设计
活动采用“课程+活动”模式,围绕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两大主线,开设14项主题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7月11日至12日,开展漆扇制作课程,由张文轩、闫悦昕、张佳晨3名队员负责,重点讲解漆料涂抹均匀性控制与多层色彩融合技法,指导学生完成漆扇作品30件,让学生触摸传统髹漆工艺中“一荫一磨”的匠心。
聚焦剪花创玩,黑文欣、潘思婷、崔文洁3名队员带领学生学习“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彩色拼贴剪纸技艺,掌握分层剪刻与拼贴技法,完成40件融合民俗意象的剪纸作品。
进行青花瓷设计教学,王腾、郭佳怡、常乐媛团队引导学生解析传统纹样中的点线面运用,完成35件青花瓷纹样设计作品,提升传统纹样创新应用能力。
7月13日至14日,刘香君、刘春瑶、刘虹肖负责木刻年画课程,讲解雕刻工具用法与对称图案设计,让学生完成25件木刻年画作品,传承民间艺术中的寓意符号。
李尹玄、闫晨美、张淇团队开展马勺脸谱绘制课程,解析脸谱色彩象征意义,指导学生完成30件融合神话故事的脸谱作品,解码民间祈福文化。
刑月涵、王珠珠、石显松带领学生学习中国民间剪纸,重点训练折叠裁剪技巧,完成45件对称图案剪纸作品,培养空间想象力。
闫悦昕、潘思婷、张佳晨团队开展未来科技插画创作,通过科幻片段赏析引导学生运用线描技法,完成30件科技感插画,展现想象力。
黑文欣、潘思婷、崔文洁团队指导雷锋精神画作创作,通过线条与光影塑造人物,完成28件体现奉献精神的作品,弘扬高尚品格。
7月15日至16日,张文轩、闫悦昕、张佳晨团队教授风景创作,讲解三原色与色彩搭配,让学生完成32件风景画作品,展现自然之美。
闫悦昕、齐秦湘、郭佳怡团队结合航天精神开展团扇创作,融入太空水墨元素,完成25件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团扇作品。
闫晨美、王朝阳负责DIY纸盘课程,结合端午节元素设计创意作品,完成38件纸盘装饰作品,掌握承重结构与装饰平衡技巧。
李尹玄、黑文欣团队开展五彩绳缠粽子活动,讲解编织手法与色彩搭配,完成42件立体粽子作品,传承端午爱国精神。
7月17日至18日,陈俊贤、杨潇团队指导端午节主题团扇创作,解析扇面构图与绘画技巧,完成26件团扇作品,提升构图设计能力。
7月19日至20日,江俊浩、金海仝团队以戈壁基地奋斗故事为背景,开展木刻年画课程,指导学生运用阳刻线条表现精密仪器,完成22件融合“大力协同”精神的作品。
8月8日至8月10日,徐瑞希,陈俊贤,闫悦昕团队开展制作小车,非遗剪纸,捏气球小狗,制作扇子,完成21件作品,传承了非遗文化,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二)配套活动安排
为强化实践效果,团队同步开展系列配套活动:
文化展览:预计于9月上旬举办1场学生作品展览,展出漆扇、剪纸、脸谱等作品150余件,邀请学校师生与家长参观,预计覆盖人数超500人次。
调研访谈:对98名学生、家长及学校教师进行电话采访,收集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反馈,形成13份调查总结,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依据。
捐赠帮扶:向富平县城关学校捐赠美术类书籍823本,解决部分学生美术材料短缺问题,助力美育资源均衡分配。
技能培训:针对我校志愿支教教师开展3场美术技法培训,内容涵盖非遗技艺教学方法与创意课程设计,提升基层教师美育教学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团队分工
团队实行“指导教师统筹+领队协调+分组负责”机制:指导教师张锦立负责整体方案审核与安全监督,每日通过电话(15229052353)与团队保持沟通;领队陈俊贤(联系电话18628632248)负责日常调度与资源对接;23名队员按课程分为14个小组,每组明确主讲、材料准备、幻灯片制作3项分工,确保责任到人。
(二)安全预案
针对小学讲课场景可能出现的风险,团队制定多维度应对方案:
健康保障:提前收集813名学生的健康信息,准备包含退烧药、抗过敏药、创可贴等物品的急救包。
设施防护:课前检查桌椅、电器设备,对木刻刀等工具进行安全处理(加装保护套),若出现电器短路等情况,立即切断电源并组织学生撤离,确保每秒1名学生的疏散速度。
秩序维护:每节课安排2名队员负责课堂秩序,采用“小组竞赛+趣味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有序参与,若出现大规模吵闹,5分钟内联系学校带队老师协同管理,快速恢复课堂秩序。

五、预期成果
(一)量化成果
学生发展:813名学生掌握10项以上美术技法,完成各类作品420件,其中30%的作品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元素融合,如用漆扇描绘都市风景、以团扇展现动漫形象。
文化传播:完成非遗文化纪录片1部、数字化宣传素材10组,举办2场文化宣讲会,覆盖城关学校学生1000余人次,推动非遗文化知晓率提升40%。
社会影响:形成1篇高质量调研报告,提出3项针对基层美育的政策建议;通过公众号宣传与经验分享会,吸引至少50名高校学生关注并计划参与后续实践。
(二)长效机制
团队将与富平县城关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计划每年开展2次回访活动,选派优秀队员担任“美育导师”,通过“线上指导+线下实践”结合的方式,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同时,整理本次实践形成的14套课程教案与100余件学生作品,编纂《非遗美育实践手册》,为同类实践活动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六、总结与展望
(三)本次实践通过“观察—解构—创新”三阶教学模式,将数据化管理贯穿始终,既确保了活动的可操作性,又强化了成果的可衡量性。从前期筹备的3000元预算细化,到中期实施的每日课程人数、作品数量统计,再到后期的98份访谈反馈分析,每一个环节都以数据为支撑,让美育实践从“模糊化活动”转变为“精准化工程”。
未来,团队将基于实践中发现的“低年级学生对复杂工艺理解不足”“精细绘画操作不熟练”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课程难度梯度,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1名高年级队员对接2名低年级学生),并增加趣味化教学环节,让非遗文化在美育课堂中焕发更持久的生机。同时,计划将实践模式推广至渭南市其他2所小学,力争3年内覆盖学生3000人以上,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实践目标。